聊聊猜疑

目录

随便写点什么。

我真的就是随便写了,没啥时间排版,画图和构思。所以写下的内容可能没什么逻辑条理。还是想看就看吧,不想看就不看。

之前暑假看番剧《寒蝉鸣泣之时》,里面的人物得了一种综合征,触发条件疯起来就会非常可怕地伤害人。其中一个条件就是“不信任,猜疑”。但是结合我自己的事例来说,我觉得即使没有得那种综合征,人因极度的猜疑和恐惧,确实是可以发生非常离谱的事件的,如杀人等。当然可能还需要一些条件,如我来说就是经历事物太少,见识不多,所以认识事物非常抽象,只停留在表面,追寻神秘主义。

还有另一个相关的东西就是猜疑链,三体小说中出现的。我想猜疑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当猜疑本身的事件出现便会给猜疑人出现巨大的冲击,使得猜疑的事物权重上升,眼中于是便只有猜疑,而且真的是越看越像,越觉得真实,事情本身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是猜疑人心中越来越相信是真实的了。整个过程开始于猜疑,然后不断地由于猜疑本身而发生正反馈,所以越来越疯狂,在外人看起来就像是疯了一样,我自己本身也曾当面骂过老师,但我想事情的最终答案应该是这个,所以我好了之后还要找时间去和老师道个歉。。。极端的猜疑和恐惧导致的自我相信的现实是非常真实的(我现在也是,但我在勇敢地突破),但是事情的真相终究是不确定的,越到后来越会觉得离谱,最终达到平衡,猜疑人的世界分裂了,不知道那边是真实,一直犹豫仿徨,不过最终肯定会选择一边的,因为这是个相信的世界,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所以决定因素是自己,自己相信,那就是那样的。

综合看来猜疑成神经病这种结构,其实是很脆弱的,因为真相只有一个,真相永远不会变化,真相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由于猜疑人强烈的猜疑和恐惧这种强大的动力才变成这样的。先猜疑,后恐惧;因为恐惧,所以猜疑;互相加强。真是魔鬼。。破坏这种结构可以破坏猜疑本身,这是个人因素,也可以破坏反馈——发现真相。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隐藏在逻辑中。哪种方法都不容易,发现真相的过程中缺会因为恐惧而更加反馈也说不定,这一点在动画中也有体现。

个人感觉很多事物都和这个有关,除了以上的《寒蝉》、猜疑链。如社交生活中,特别是网络社交生活中,在自己猜疑别人是怀着什么心态时可以注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相信了某种自认定的事实,然后在过程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起来还有一例就是看到新闻之前一个算卦觉得有一个人天性“克”他,于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把别人给杀了,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所有这些事情的共性我觉得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就是“痒”的感觉,这一点也在《寒蝉》中有体现。我之前也是脖子等各种地方痒。痒代表了很多东西,欲望,急躁等情绪,这一点就请后面的时间了。

总之,克服这种东西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长时间的坚持和乐观的发现真理的信念。Wir mussen Wissen. Wir serden Wissen.祝君加油。

2021/11/28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发现现实中很大部分的事物我们永远都认识不了真相。并且很多东西都有种“套娃”的结构:“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本身就被影响着,不能脱离这种影响来认识事物(除了数学物理等科学)”,这种结构我目前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并且如果是这种结构,依据我浅薄的毕生所学的实验知识,它是永远不能满足“单一变量”的条件的,所以所有都是错误的。怎么说呢,活得开心就算成功,不要一直被瘴气缠绕,不要多想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下面附上之前读书读到的一段话,我就把原文打在这里,是关于笛卡尔的,就以这段话结尾吧:

​ 如果Descartes把周围的一切看做只是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的,那么,他怎样解释味道、气味、颜色和声音的质量呢?这里他采用了古希腊关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学说,依照Democritus,这个学说主张“甜与苦、冷与热以及颜色等东西,只在意念中存在,在实际中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不变的粒子,原子以及它们在空的空间中的运动.”第一性的东西,即物质与运动,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第二性的东西,仅仅是当外界原子冲击到人的感官时,第一性的东西产生这些感官上的效果.

​ 因此,在Descartes看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巨大的协调地设计出来的数学机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另一个是思维的世界,第一世界的元素作用在第二世界上的效果就产生出物质的非数学性质或次要的性质.此外,Descartes肯定了自然界定律的不变性,因为这些定律只是预先规定的数学图案的一部分,就是上帝,也不能改动这不变的自然界,在这里,Descartes否认了通行的信条:上帝不断地干预着宇宙的活动.